“領料單上的數字不是冷冰冰的代碼,是車間的命脈!”2018年,18歲的高晗淇揣著嶄新的實習(xi) 工牌走進航天维多利亚老品牌vic時,在筆記本第一頁鄭重寫(xie) 下了這句話。從(cong) 當年麵對倉(cang) 庫上萬(wan) 種物料直發怵的實習(xi) 生,到如今在環保裝備領域淬出“滾燙勁兒(er) ”的青年先鋒,他把每個(ge) 崗位都當成青春的熔爐,在平凡裏燒出了不平凡的擔當。
領料間裏的“破迷宮”:把瑣碎磨成功夫
七年前的廠房倉(cang) 庫,對剛成年的高晗淇來說,是座望不到頭的“鋼鐵迷宮”——角鋼在貨架上投下交叉的影子,螺栓螺母按型號排得密密麻麻,抱著領料單跑錯區域是家常便飯。“慢慢來,上手得磨。”老師傅的話像顆定心丸,讓他沉下心琢磨:瑣碎裏藏著門道,重複中能煉出巧勁。
他先啃下最頭疼的物料編碼:把冷冰冰的字母數字編成“順口溜”,“M10螺栓就是粗1公分、長看杠後數”,記起來又快又牢;再在領料單背麵畫“活地圖”,以叉車通道、大件區為(wei) 坐標,精準標出常用螺絲(si) 螺母的“窩”;領料時更會(hui) “攢活兒(er) ”,把不同區域的單子歸攏好,規劃一條順路路線一次跑完,省去來回折騰;遇到車間常用配件,還提前按“套餐”備好配套物料,把重複勞動簡化成“一步到位”。
這些法子看著“土”,卻是從(cong) “磨壞三雙勞保鞋”的教訓裏熬出來的。旁人眼裏“跑斷腿”的領料活,被他幹得又快又準,連老師傅都點頭:“這小夥(huo) 子把心沉下去了,瑣碎活兒(er) 也能磨出真功夫。”
施工現場的“釘釘子”:讓擔當扛住考驗
六年磨礪,2024年高晗淇轉崗至裝備研究院,在南通鑫德龍項目現場,他成了大夥(huo) 兒(er) 眼裏能“釘”住事兒(er) 的青年先鋒。
臘月十二的深夜,寒風把戶外的共享單車鏈條吹得“咯吱”作響,睡夢中的高晗淇被業(ye) 主急促的電話驚醒:“RTO設備要報警了!你快來!”交通早已停運,他抓起外套就衝(chong) 向寒風,騎著共享單車往現場趕——零下5℃的夜裏,非甲烷總烴數值正一點點逼近報警線,團隊成員急得額頭冒汗。
他蹲在設備旁,手指凍得發僵卻攥緊調試記錄,一頁頁翻、一條條對,終於(yu) 揪出關(guan) 鍵:燃燒器的空氣燃料混合比調節旋鈕,初始調試時隻憑工程師經驗設定,缺了實時數據反饋校準!“盯緊流量,一點點調!”他招呼團隊成員,眼睛盯著助燃空氣流量表和燃氣計量器,每動一下旋鈕就屏息看檢測儀(yi) 數值。兩(liang) 個(ge) 小時後,當混合比從(cong) 14:1調到13.8:1時,在線檢測儀(yi) 的數字終於(yu) 開始穩步下降,最終穩定在12mg/m³的正常水平。
問題解決(jue) 了,他卻在現場守了整整一夜。直到天蒙蒙亮,確認設備運行毫無異常,他凍得發紅的臉上才露出笑意。這場緊急調試不光穩住了項目,更讓他牽頭總結出一套“數據校準操作規範”,給團隊補上了關(guan) 鍵一課:“技術裏藏著責任,關(guan) 鍵時刻得能扛住。”
從(cong) 製造部到工藝設計部,從(cong) 領料員到技術工程師,從(cong) 共青團員到團支部書(shu) 記,高晗淇的工位抽屜裏,收著幾樣特別的“勳章”:磨穿底的勞保鞋、寫(xie) 滿公式的筆記本、項目現場撿的螺栓樣品……這些帶著溫度的小物件,像跳動的火苗,映照著航天维多利亚老品牌vic年輕人的模樣——
他們(men) 把每個(ge) 崗位都當成熔爐,讓青春在一次次俯身鑽研、一場場熬夜攻堅裏淬煉;他們(men) 相信,再小的螺栓也能擰緊大責任,再平凡的崗位也能燒出滾燙的未來。這,就是新時代青年該有的樣子:把心沉下去,把勁使出來,讓擔當在磨礪中越燒越旺。